你是否感到心跳时快时慢、强弱不等
警惕!
这可不是小毛病!
今天是“中国房颤日”
房颤非常凶险!
一定要早诊早治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下面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01
因房颤导致血栓
右腿温度竟然比左腿低
近日,84岁的刘女士
在走路时突然感到右腿痛
用手触摸腿
明显觉得右腿温度比左腿低
于是到医院急诊科就诊,通过血管彩超发现,有块血栓堵塞了下肢血管,而其他地方血管很光滑,没见到明显的动脉硬化斑块。
血栓来源于哪里?
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郑武扬会诊发现,刘女士无明显动脉硬化征象,那么最有可能导致血栓的原因是房颤。心电图结果证实了他的猜测。接下去,刘女士将进行取栓手术,后续还需要接受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再次形成。
02
房颤一度引发心衰
12岁女孩只能坐着喘气
12岁的小莲(化名)
由房速发展到房颤,生命垂危
被送入重症监护室
厦门医院心内科四病区主任常栋博士说,见到这个孩子时,她全身浮肿,无法躺下,只能坐在病床上大口喘气,已经出现心衰,在外院接受保守治疗仍旧效果不佳。心电图提示房颤,影像检查显示小莲的心脏功能只是同龄孩子的四分之一,“就如同一匹马,仅用一只腿在奔跑,危在旦夕”。经过反复询问,孩子才想起,在发病之前,其实已经偶尔会有心慌的感觉。
厦心心律失常治疗团队及时通过微创介入手术,为孩子处理了房颤。之后,心衰迅速逆转,术后四个月后小莲心脏结构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正常生活和学习。
相比于别的疾病
心颤有以下两个特征
01诊断难
阵发性房颤很“狡猾”
动态心电图监测才能“抓住”
郑武扬说,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有些患者在家里感觉不适,医院检查,又查不出问题,很可能就是阵发性房颤“作怪”,必须要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甚至7天动态心电图的监测,才能抓住这个“元凶”。
“作为‘隐形杀手’,一半以上的房颤患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有些患者甚至需要反复查动态心电图。”常栋说。
02危险大
不规则跳动易产生血栓
塞大脑会引起中风
房颤为什么危险?
有多危险?
常栋说,就好比开车时车速若忽快忽慢,就会导致耗油增加,心脏跳动也是如此,忽快忽慢便会导致心脏劳损增加,出现心脏扩大和心脏衰竭。不规则的跳动更会导致心腔内产生血栓,血栓形成后一旦脱落,随着血液流动流到下肢,便会出现下肢血管栓塞,倘若流到大脑就会引起堵塞,引起中风。这也是为何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概率远高于普通人的重要原因。
“除了造成血栓,房颤还极有可能诱发或加重心衰。郑武扬说,有些心衰患者单纯进行心衰治疗效果不佳,但纠正房颤后,心衰程度也有所降低,正是这个原因。”
那么,心颤该如何进行治疗?
如何进行预防呢?
01
部分早期房颤患者
通过手术可以根治
郑武扬告诉记者,手术是治疗房颤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冷冻消融术和射频消融术是主要手术方法,一部分早期房颤患者甚至在手术后得以根治。“房颤手术在国内开展20余年来,已基本实现依靠介入技术完成,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成功率高,风险低。”常栋说。
常栋解释,心脏就好比两层的楼房,位于右心房上的窦房结相当于是“将*”在统一发号施令,让电流按传导组织的顺序传送到心脏的各个部位,从而引起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但当心脏出现异常电流(造反派),心脏就开始乱跳,医生就需要将这些“造分派”去除,从而恢复正常电流和正常心跳。
02
进行左心耳封堵术
能大概率预防血栓
高血压患者、有中风史者、老年人是房颤的重点筛查对象。既然房颤病人更容易中风,是否每一位患者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郑武扬解释,针对房颤病人中风风险有专门的评分表,心衰、高血压、年龄、糖尿病、曾经中风等高危因素,根据风险等级定为一分或两分,满分为9分,如果得分超过2分,就必须要接受长期的药物抗凝治疗,切勿擅自停药。
对于不能耐受抗凝治疗,或者担心抗凝治疗的潜在出血风险,比如曾发生脑梗,或者不想长期服用抗凝药,进行左心耳封堵术则是预防血栓的另一项选择。房颤患者的血栓来源大多数来自左心耳,封堵左心耳,能够大概率预防血栓。
最后,也请大家
多多关心自己的小心脏哦~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匡惟通讯员:刘云
编辑:林聿晶审核:杨佳音
厦门晚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标星+置顶厦门晚报
一秒找到晚报君▼
厦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