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栓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6岁小伙白血病合并肺栓塞病情一波三折 [复制链接]

1#

26岁的小郭正值青春年华,近期却出现的突然的身体不适,感到咳嗽、胸痛、气促,外院诊断为急性肺栓塞,随即转入医院(医院)重症医学科。在该院,小郭还被诊断出患有凶险的白血病,随即院方启动肺栓塞救治抗凝等治疗。

当凶险白血病合并肺栓塞,且患者历经了一波三折的病情变化之时,经过该院重症医学科、血液及淋巴瘤科两科组成的救治团队的施救,最终挽救了小郭的生命。

危急:凶险白血病合并肺栓塞

院方介绍称,当小郭转入医院(医院)后,经骨髓细胞形态学及PML/RARA基因等检查,诊断小郭还患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据悉,这种白血病又被称为M3型白血病,是一种起病凶险且致死率高的疾病,发病初期多继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致重要脏器出血,并成为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尽管凶险,M3型白血病也是目前唯一有机会治愈的一种急性白血病。

然而,一起发生在小郭身上的急性肺栓塞,也是常见的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而肿瘤是急性肺栓塞相关死亡率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可见,肿瘤合并肺栓塞其危险度更高,预后更差,若不及时有效处理,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据院方介绍称,当时,小郭一面是全身皮肤多发瘀斑瘀点,一面是血液高凝导致肺栓塞进展。管床护士回忆,当时小郭抽血后抗凝试管内的血液马上凝固,但抽血穿刺口周围又是大片状瘀斑。

无论是急性白血病出血还是肺栓塞,两者治疗原则既相互矛盾,又都会导致小郭有死亡的风险。这给治疗带来了一个难题,就是要在治疗小郭的高危出血倾向的M3白血病的同时,又要使用抗凝剂治疗急性肺栓塞。

协作:两个专科解拆治疗“难题”

在血液及淋巴瘤科专业医生指导下,在小郭确诊的第一时间,给其用上了治疗M3白血病的药物,在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防治出血的同时,给予抗凝药物以控制急性肺栓塞。而在第二天复查血常规时发现,小郭白细胞数翻倍,且当天夜间小郭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重症医学科迅速为小郭启用了无创呼吸机支持。

随即,两科医生开始“抽丝剥茧”地针对气促原因开展讨论分析。经过探讨,科室协作为小郭提供了另一个治疗方案,在这一方案发挥作用下,患者气促逐渐好转,血氧饱和度升高,并给予高级别抗感染治疗保驾护航。而在治疗白血病方面,院方也“有的放矢”为小郭提供治疗方案。

记者今(29)日获悉,在医院(医院)血液及淋巴瘤科、重症医学科的密切合作与全力救治,小郭最终病情转危为安,呼吸及血液各项指标稳定,且逐渐撤下呼吸机、无新发皮肤瘀斑,转至血液及淋巴瘤科普通病房进一步治疗。

波折:凝血MDT团队及时干预新发脾脏梗死

然而,平稳的病情表面下有着新的“蹊跷”,随着凝血机制的纠正和诱导化疗后血常规的恢复,患者病情平稳,但复查肺动脉CTA时发现肺动脉栓塞较前吸收的同时,又见新出现脾脏梗死。

此时,血液及淋巴瘤科立即启动出凝血MDT团队,专家们根据患者情况分析认为,白血病为小郭出现急性肺栓塞的主要原因,而感染、卧床及医源性因素均为此时加重高凝状态,考虑先患者急性白血病病情已趋向稳定,一致决定加大低分子肝素抗凝剂量至标准剂量。

15天后,小郭再次复查肺动脉CTA提示肺动脉栓塞及脾脏梗死均较前吸收好转。在血液及淋巴瘤科、重症医学科、出凝血MDT团队密切交流与配合下,小郭病情好转并于近日顺利出院,家属特意给医护团队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患者痊愈后为院方送来了锦旗

该院血液及淋巴瘤科专家表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本是白血病中预后最好的一个类型,长期存活率可达90%以上。但它也是初发白血病早期死亡率最高、最凶险的类型,患者常合并严重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于出血。而初发白血病合并急性肺栓塞的病例,目前在国内外仅有少数报道,需要治疗团队不仅对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治疗各阶段出现的并发症有准确的预判、预防和处理经验,还要考验对出凝血机制掌握以及多学科间支持协作诊治的能力。

该患者的成功救治,充分体现医院(医院)急性白血病的诊治再上一个台阶,展示了该院多学科协作的综合实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子宁通讯员:李述言、翟晓、董嘉尧

图/院方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罗林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