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栓塞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坚守,为了新生的希望
TUhjnbcbe - 2024/10/22 18:29:00

本文转自:西海都市报

手术中。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西海全媒体记者贾忠英通讯员唐楠

11月19日深夜,医院产科手术室内灯火通明,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正全力抢救一名凶险型前置胎盘(一种高危的妊娠合并症)孕妇。这是自10月21日以来,医院产科接收的第名急诊或急危重症孕产妇。疫情防控期间,医院借助多学科协作优势,提升急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救助水平,为母婴安全筑牢防线。

“踩在刀尖上的手术”

19日16时,怀孕八个多月的一名孕妇被紧急转入医院产科。经检查,孕妇被诊断为凶险型前置胎盘。20时许,患者突发胎膜早破,必须立即终止妊娠准备剖宫产手术。

凶险型前置胎盘可在短时间内导致产妇严重出血,是产科面临的棘手的高风险手术,被称为“踩在刀尖上的手术”。情况危急,医院危重孕产妇专家组迅速行动:重症医学科随时待命参与抢救;介入科做好剖宫产后介入手术准备;术中若发生不可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妇科做好准备,必要时协助切除子宫;新生儿重症医学科做好准备为早产的新生儿保驾护航;输血科启动应急预案,保障提供足量的血液……

19日22时30分,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在三级防护下,急诊剖宫产手术由产科副主任白玉芳主刀。术中,患者腹腔粘连紧密,白玉芳小心翼翼地将粘连分离。

23时01分,一名女婴呱呱落地,抱着刚出生的婴儿,白玉芳长舒了一口气。顾不上分享新生命到来的喜悦,立即启动急救产妇流程,产科主任吕志辉上台指导并参与抢救,介入科行“子宫动脉造影+栓塞术”,重症ICU医生一刻不离地监护着产妇的生命体征。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多学科紧密配合,11月20日凌晨2时30分,产妇各项生命体征平稳,被送入重症医学科接受进一步治疗。20日23时,产妇情况稳定,被转入产科普通病房。

疫情防控期间,这样的多学科协作与死神博弈的场面时常在这里上演。

为了孕产妇的安全

“平时产科每个月有一百多名孕产妇分娩,这个月猛增到近三百名,而且近三分之一的孕产妇合并有严重并发症,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吕志辉已经和全科人一起奋战了三十多个日日夜夜。

眼看收住的孕产妇越来越多,床位数从34张到42张,再增加到62张,病区从一个扩展到两个,住院部、缓冲病房、门诊都要顾及……首先,摆在吕志辉面前的就是人手不足的问题。怎么办?拼了!全科人不分昼夜,除了睡觉就是工作,不少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仅有两三个小时,一睁眼就是与时间赛跑,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吕志辉介绍,近一个月,超过一半孕产妇来自疫情高风险区,对于急危重症孕产妇,开展救治刻不容缓,容不得半点犹豫,第一时间及时安全抢救孕产妇被摆在了首要位置。产科在院长助理马艳艳的指导下,严格规范就诊流程和各项操作规程,重新布置缓冲区、隔离病房、隔离产房等重点区域,对急危重症患者开通绿色通道,采用边救治、边观察、边检测的方式,确保高危、紧急孕产妇顺利分娩。

多学科协同作战

确切地说,这不是一场产科的战役,医院多学科的协同作战。

疫情防控期间,医院产科作为青海省首批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承担起了全省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的重担。全院上下吹响总动员的号角:18名护理人员加入到产科护理团队;4名超声妇产组医师携带便携式彩超机入驻住院部缓冲病区,方便病区孕产妇检查;从外院紧急借调11台胎心监护仪到位;7名规培学员主动请缨加入;重症医学科为急危重症产妇术后开通绿色通道;新生儿重症医学科增设缓冲新生儿病区;危重孕产妇专家救治组迅速成立,专家24小时随时待命,参与到危重孕产妇的抢救工作中……

10月21日至11月25日,医院产科住院部共收住孕产妇人,行剖宫产手术人,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人。截至11月25日,产科门诊已接诊人次。每个数字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同时凝聚着医护人员为护佑群众生命健康不分昼夜忘我工作的汗水。医护人员坚守岗位、恪尽职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初心和使命、责任与担当。

1
查看完整版本: 坚守,为了新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