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刘迅通讯员王继亮聂文闻刘坤维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视频剪辑赵鹏
“我没想到自己还有机会回来。”昨日,24岁的山东女孩玲玲(化名)躺在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的ICU病房,回想自己一路惊心动魄的抢救经历,感到万分幸运,又有些心有余悸。
玲玲在日本工作时,因药物过敏突发严重心力衰竭,只能依靠两只体外“人工心脏”艰难维持生命,唯一的出路是回国进行心脏移植。但疫情将原本1月底进行的转运计划打乱,而“人工心脏”已使用10个月,再不及时手术,她生命危在旦夕。
6月12日,在中日两国医疗团队的精心准备下,医院转运团队飞赴名古屋将玲玲平稳接回,并在6月25日成功进行了手术。
生命垂危女孩依赖人工心脏保命
玲玲家在山东威海,两年前她以实习生的身份,前往日本爱知县一家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工作。其间,玲玲服用了治疗粉刺的药几个月,没想到突然发烧、全身出红斑。日本医生判断,严重的药物过敏引发她肾功能、心肌功能损伤。
去年5月,玲玲转入名古医院治疗,病情一度急转直下:血液循环系统功能接近丧失,突然昏迷失去意识,生命告危。
医院组建医疗小组,确诊玲玲是“巨细胞性心肌炎”,这意味着她心脏几近衰竭,随时会发生骤停。去年9月,该院心脏血管外科教授高味良行主刀,为玲玲加装了一台体外“人工心脏”,以此代替心脏泵血,这也是重症心衰患者救命的有效手段。
没想到,玲玲的病情仍在加重,单个人工心脏难以负荷全身血液循环。仅过了数日,专家再次上阵,又加装了第二台人工心脏。陪在日本的妈妈心疼地说,女儿的心脏上连接了4根管道至体外,全身性感染、血栓、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很大。
遗憾的是,玲玲的心脏功能没有任何恢复的迹象,且心肌广泛纤维化。日本专家判断,她的心脏功能已无法逆转,必须尽早接受心脏移植手术。但受限于日本的相关政策条件,她只能回国接受心脏移植手术。
困难重重跨国转运开启重生希望
女儿命悬一线,父母心急如焚。玲玲的妈妈在日本陪女儿治病,爸爸忙着在国内四处奔走。
今年1月,玲玲爸爸辗转来到武汉医院,向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求助。中日双方专家反复沟通,一致商定,1月下旬送她回国手术换心。但大家都没料到,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计划,原定于1月24日从日本飞往武汉的航班取消。董念国教授多方打探,尝试飞往长沙后再用救护车转运返汉,但当时疫情来势汹汹,这些无法实施。
“希望突然破灭,只有深深的无力感。”玲玲妈妈说。这一等,玲玲只能在日本维持治疗。董念国一直记挂着她,由于两台人工心脏都有使用期限,拖得越久,出现致命并发症的几率就越大。
果不其然,玲玲感染、出血、脑梗等问题接连出现,危机重重。“人工心脏维持这么久,已经是奇迹,再拖下去可能就没希望了。”董念国主任说。
今年3月,一场跨国转运再次启动。中日两国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及机场安检、公安、公路交通共同协助,为玲玲回国救治的绿色通道逐步打通。经民航总局批准,航班于6月12日从武汉天河机场出发,降至日本名古屋机场。妈妈将这一好消息告诉玲玲,一家人又重新燃起生的希望。
反复演练确保转运过程万无一失
跨国转运耗时长、环节多,医院专家团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为了平稳转运,医院心外科团队成立专班,与日本医院反复沟通病情的同时,精心安排、筹备转运细节,楚天都市报记者见证了全程。
负责转运的心外科副教授胡行健说,人工心脏万万不能断电,一旦出现差池,就等于心脏停跳。而且,两台人工心脏“块头大”,和身体连接的管道仅有1米长,如何连人带机器上飞机?机上空间狭小,发生意外怎么抢救?这些问题他们都要提前考虑。
胡行健说,患者和人工心脏在狭窄的机舱中如何安置,他们设计了3个版本,经过实地演习,最终才定下方案——玲玲坐在第一排,两台人工心脏并排放在隔壁座位上。为了腾出抢救空间,航空公司放倒三排座椅靠背,方便担架固定。
其次,人工心脏持续、稳定供电也是难点。为了路上万无一失,心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平自备了两台人工心脏,以免电功率转换时日方机器不匹配,此外还有2套电池。记者看到,光电池重量就达公斤,另还有5大箱急救药品、设备。
第三是氧气供应。飞行期间,玲玲如果出现突发状况,需保证足够的供氧,而飞机原有装置无法满足医疗高流量供氧需求,胡行健反复沟通,特批足量氧气上机。
担心转运途中随时有突发意外的可能,航班还在沿线暂定了5个备降点。6月,医院各自进行了实战模拟。记者通过玲玲妈妈拍摄的视频看到,日本医疗团队带着玲玲熟悉转运路线,从病房到上、下救护车,再到上飞机,严格计算时间。武汉这边的模拟,“玲玲”由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王慧华护士长扮演,以预判一路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保证转运万无一失。
跨国接力安全护送女孩抵达武汉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转运启动,中日专家与时间赛跑,守护玲玲安全回国。
6月12日早上6时,本报记者随胡行健、张菁、李平、王慧华4位医护人员赶至武汉天河机场。在多部门配合下,他们顺利通过海关、边检等环节,并完成转运前的最后检查及准备工作。
9时许,飞机起飞,北京时间12时30分,抵达名古屋中部国际机场。此时,当地天气转晴,玲玲在名古屋医院出发,1小时后抵达机场停机坪。玲玲坐着轮椅,借助升降机登机。李平说,当人工心脏插头接通电源,机器运转平稳,在场所有人长松一口气。随后,医务人员固定好心脏泵管道,并与日方完成最后的确认及对接工作。
14时30分,身在武汉的董念国主任与转运团队视频连线,再一次评估患者病情后表示,“请立刻转运!”玲玲正式开启回国之旅,日方工作人员一路挥手告别。
北京时间15时,航班从名古屋出发返航。考虑到机上温度较低,王慧华护士长准备了热水袋为管道保温,保证血液循环更顺畅。胡行健回忆,飞行45分钟后,日方得知玲玲安好,医院。与此同时,医院第二班次医疗队出发,在天河机场待命。
当日18时27分,飞机平稳降落天河机场,由于备用电源使用时间有限,医院。一行人迅速完成入关、核酸检测等手续后,小心地抬着玲玲及人工心脏至救护车上,一路疾奔,20时顺利抵达医院,董念国教授立马给玲玲进行身体评估。
幸运的是,这场转运赶在武汉的暴风雨来临前顺利完成,否则意外风险大大增加。见到玲玲平安到达,董念国主任牵挂了半年的心总算放下来,玲玲也感慨道:“我终于回来了。”
一波三折两次遗憾错过供心
“从单只到两只,人工心脏已经超负荷运转10个月,这在医学上已经是奇迹。”董念国教授说,日本专家前期的精心救治,为玲玲后续的心脏移植创造了条件。
玲玲抵达医院后,董教授带队反复评估、讨论病情,一致认定移植手术刻不容缓,这是她活下来的唯一希望。通过伦理委员会充分论证,将玲玲等待级别优先。
移植手术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心脏供体从何而来。
6月16日,转运后的第4天,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紧急联系到一颗供心,并做好当日手术准备。在手术室,董教授对供心进行造影检查,发现心脏的大血管存在问题,这对移植后的恢复是巨大的隐患。
综合评估后,只有放弃手术,继续等待下一个供体。但多等待一天,对于玲玲来说意味着多一分危险。
6月19日,心外科团队再一次等来好消息,湖南有一个供心,与玲玲高度匹配。可是,玲玲病情突然出现变化,高烧39度。“发烧是人工心脏辅助患者最忌讳的。”董教授很着急,这很可能是菌血症所致,如果不控制住,很有可能要了玲玲的命,强行手术风险极大。
专家们决定,换心手术暂时延期。董教授坦言,患者如此重的病情,还能不能等到第三次机会,他心里压根没底。
再现曙光端午节等来“救命心”
在等待心脏供体期间,医院心外科ICU张菁医生调整抗生素用量,一步步控制住玲玲的感染症状;而李平医生如踩钢丝一般,调整着人工心脏……心外科团队日夜守护,为后期手术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6月25日,医护人员准备了礼物,正准备陪玲玲在病房过端午节时,意外收到了好消息。器官移植分配系统显示,当天有2个适合玲玲的供心,一个在武汉,供体为女性;另一个在广州,供体是男性。
二选一,哪一个对玲玲来说更合适?董念国教授说,供体各有优势,选择也相当纠结。本地供心有距离优势,心脏冷缺血时间短,更有利于移植后心脏恢复;外地的男性心脏心脏功能更强,但护送回武汉耗时更长。
反复讨论后,董念国拍板选择后者。当即,心外科“护心跑男”团队放弃休假,立马出发取心。
捐献者体重比玲玲重,怎么将心脏完好的放置进胸腔内,如何保证从广州到武汉的时间不超过8小时,这都是考验。从取心到护心,再到心脏修剪,最后到放置到胸腔内,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当天15时40分,这颗救命的心脏抵达医院手术室时,董念国教授、夏家红教授带领团队,与体外循环、麻醉科、手术室的20余名专家早已做好手术准备。
困难重重移植手术挑战极限
15时,医院院麻醉科武庆平教授带队开始麻醉。他说,这次挑战前所未有。而同台的董念国也感慨“难度远超预期”。
两台人工心脏共有4根管道,穿过玲玲的胸腔,与心脏大血管相连。董念国教授说,管道在体内走向错综复杂,又与胸腔组织长时间相互包裹,导致胸腔组织脆弱、粘连严重。
“这是第三次开胸手术,很可能发生大出血、脑栓塞、感染等危险。”董念国教授说,在这种条件下进行心脏移植手术,世界罕见,难度极高。
移植手术第一大关,是体外循环模式转换。李平说,患者一直是密闭式体外双人工心脏,它无法支撑手术,必须“切换模式”,过渡到开放式的体外循环模式,依靠更强大的系统维持稳定。
第二大关,是体内交错的管道。玲玲胸腔内组织粘连十分严重,加上4条人工管道在胸腔内交错布局,主刀医生很难辨别。
第三大关,是解除粘连,分离包裹心脏的4条管道,并切除病变心脏。开胸的每一步都是“步步惊心”,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重要脏器损伤及大出血。董念国说,从开胸到心脏显露共用了1个多小时,而一般的病人只需要15分钟。
在切除病变心脏后,董教授为了将较大的心脏放进胸腔内,将玲玲的心房及主动脉、肺动脉做相应匹配的裁剪,最终成功置入心脏,并小心进行血管吻合。
经过心外科、麻醉科、手术室、ECMO团队二十多位专家近7个小时的紧张手术后,一颗强劲而有力的心脏在玲玲体内重新开始跳动,手术圆满成功。手术室外焦急等待的玲玲父母,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恢复顺利已能下床自由活动
手术当天,日方专家通过视频观摩了这场高难度手术。高味良行教授在得知手术成功后,松了一口气。他说,很高兴看到中日携手的生命接力结出硕果,敬佩中方医生的专业技术与敬业精神。
端午节当晚,心脏大血管外科李平、胡行健、张菁、王慧华四位参与转运的医护坚守在病房一夜,ECMO机器随时战备,让大家宽慰的是,玲玲的循环慢慢稳定。
术后第二天,玲玲开始锻炼呼吸;术后第三天,成功拔出气管插管;术后第五天,恢复自主进食;昨日,玲玲循环、呼吸稳定,能够正常进食,并在床边自行活动。董念国说,后续她还有抗感染、抗排斥等关卡要闯。
看着玲玲一天天好起来,医护人员开心不已。“这个女孩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无论多难,脸上都挂着温暖的微笑,令人感动。”李平副教授说,大家都心疼她,只要看着她能好起来,比什么都幸福。
女儿的重生,也让玲玲的父母感慨万千。妈妈说,她和丈夫放下了工作,全身心陪伴女儿治病,为凑齐转运和治疗的费用,还卖掉了山东老家的一套房子,但费用仍有很大缺口。目前,夫妻俩在武汉一边陪伴女儿,一边想办法筹钱。“无论多难,我们都要和女儿一起熬过去。”她说。
“生命所托,即使再难,医生不能轻易说放弃。”董念国教授感慨,此次跨越国界生命接力的成功,是中日两国民众患难与共、用爱守护生命的又一生动写照。这背后凝聚着两国医护团队的精心准备,以及高水平的医疗救治力量,也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