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明汇
华法林是目前瓣膜病患者最常用的抗凝药物,对于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机械瓣终身抗凝、生物瓣3~6个月抗凝)以及具备抗凝指征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人群来说,保证抗凝指标稳定是治疗的重中之重。笔者在此总结临床常见的用药认识误区,希望有助于患者在抗凝期间做好华法林的剂量管理。
剂量根据INR指标制定
华法林并不存在所谓的推荐用量,具体剂量是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指标制定的。
INR值抗凝目标可以参考以下数值。二尖瓣人工瓣置换术后维持在1.8~2.5;主动脉瓣人工瓣置换术后维持在1.5~2.0;三尖瓣人工瓣置换术后维持在2.0~3.0;联合两个或者多个瓣膜置换的患者应该选择较高的INR目标。
比如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INR目标应维持在1.8~2.5;二尖瓣+三尖瓣置换应维持在2.0~3.0。
机械瓣患者需要终身抗凝;建议生物瓣以及瓣膜成形环置入患者术后维持抗凝治疗3~6个月。在医院的患者,一般下午3~4点服药,每天清晨空腹检测INR。这种习惯有两个好处:第一,早上的INR值出来以后,有充分时间咨询考虑服药剂量;第二,下午服药以后到晚间入睡前留有6~8小时,利于医生观察,提防出血以及栓塞事件。
这就像学生考试,并不是每天上课就能达到学习目标,而是需要通过考试去判断学习效果。同理,华法林也不是吃了就可以,关键是必须要达到相应的INR值范围区间,从而达到抗凝目标。
调整剂量牢记两点
调整华法林剂量有两个要点,首先是控制INR值,需要定期测量INR。理论上,INR低于目标,应该加量华法林;INR高于目标,应该相应减量华法林。
其次,需要根据与INR的目标差距以及INR的趋势来判断药物的调整幅度。从经验来看,1/4片(0.75mg)以及1/2片(1.5mg)是可分割的合理药物剂量,已经足够绝大部分患者用于调整INR。不建议使用所谓的分药器去“精细”分割药物。
这就如同在高速公路上开车,需要控制速度,开得太快容易撞车(出血),因此需要刹车(减药);开得太慢,后面的车容易追尾(血栓),因此需要给油(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