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但它实则是一颗潜伏在腿部的“危险炸弹”,一旦爆发,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还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了解其预防和治疗要点,才能防患于未然,保障腿部健康。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以及血管内皮损伤,这三者常被称为“Virchow三联征”。长时间久坐或久卧,如长途飞行、卧床不起的患者,腿部肌肉长时间不活动,无法有效挤压静脉促使血液回流,使得血流缓慢,血液容易淤积在下肢静脉,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手术、创伤等因素会损伤血管内皮,破坏血管壁的光滑性,血小板等凝血因子容易附着聚集,启动凝血过程;同时,术后患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进一步增加血栓风险。另外,某些疾病,如恶性肿瘤,癌细胞会释放促凝物质,使血液凝固性增强;还有孕妇,孕期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多,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症状表现多样。早期可能仅有小腿酸胀、沉重感,类似于长时间行走后的疲劳,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发展,腿部会出现肿胀,通常是单侧下肢,比对侧明显增粗,皮肤绷紧发亮;疼痛也愈发明显,站立、行走时加剧,休息后稍有缓解;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温度升高、皮肤发红等症状,这是因为血栓引发炎症反应,局部血液循环受阻,热量积聚。若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形成肺栓塞,那可是极其凶险的情况,患者会突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关键在于“动起来”。对于久坐人群,如办公室职员,每隔1-2小时要起身活动,做踮脚尖、屈伸膝关节等简单动作,促进腿部血液循环;长途旅行者,在飞行途中或乘车时,要定时走动,穿弹力袜,通过外部压力帮助静脉回流。术后患者要尽早在床上进行下肢活动,必要时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模拟肌肉泵作用,防止血栓形成。
治疗方面,一旦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期多采用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通过抑制凝血过程,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为身体自行溶解血栓争取时间。病情严重、有大块血栓或肺栓塞风险时,可能需要介入治疗,如导管溶栓、机械取栓等,直接清除血栓,恢复血管通畅。治疗期间,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凝血指标,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知识,从预防入手,及时治疗,就能让双腿远离这一“危险地带”,畅享健康生活。#领航计划#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