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许多人面对“大神经内科”这个新名词,都会有点不知所云。其实,这是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的必然结果。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各学科越来越呈现出互相交叉、互相融合的态势,而重新整合现有的专业资源,实行多学科协作模式(MDT),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于是,医院提出“大神经内科”这个新概念,将神经内科一科与神经内科二科,以及介入血管外科与康复医学科的部分业务整合,实行“多兵种协同作战”。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性布局。
“大神经内科”是每天都在诞生新故事的地方——
介入血管外科:
大胆实践内膜剥脱术成全省亚*
病情危急转院患者十天康复出院
讲神经内科的故事时,常常讲介入科参与其中,这是因为两科业务有着较多的交叉和重叠。除了配合、协助,介入科独自进行的神经内科手术也不少。年,医院通过医疗力量的重新整合,将原介入科扩大并且更名为介入血管外科之后,其与神经内科业务上的关联就更多了。
您可能早就知道,当动脉狭窄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时,治疗办法通常就是施行支架置入术,以扩张血管,增大血流量。但您可能不知道的是,如今不只是放支架这一种选择了,还有更优于支架的内膜剥脱术。打个比方说吧,当积雪遍地,人员和车辆难以通行时,支架置入术就犹如将积雪推向两边,尽快清理出一条通道;而内膜剥脱术就是对积雪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不过,该项手术考验医生对血管的认识,更对血管缝合技术要求高。此前全省仅西交大一附院血管外科能开展此项技术。现在,医院努力钻研,大胆实践,终于成为全省“亚*”。
西交大一附院以外的第一例,也是本市第一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开展于年7月6日。
73岁的患者张女士,因感觉乏力、头晕入住老年病科,经相关检查后发现右侧颈动脉狭窄,遂转入神经内科一科接受全脑血管造影及下肢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其右侧颈动脉及颈内动脉呈串珠样狭窄,狭窄率竟高达90%,同时右髂总动脉也有多发狭窄。按常规,此类患者须尽快施行支架置入术。但检查又显示,该患者同时伴有冠心病、陈旧性心梗、左肾动脉狭窄等多种疾病,可谓病情错综复杂,特别是因颈动脉狭窄非常严重,无法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
针对患者病情,神经内科一科请介入血管外科紧急会诊。在详细评估了患者的病情后,介入血管外科主任薛克建议施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这是唯一的可行办法。患者随即转入介入血管外科。薛克主任组织科室人员着手进行术前准备工作,一方面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另一方面将患者资料上传至西交大一附院请上级专家指导,并请本院麻醉手术科术前会诊,共同讨论优化手术方案。
7月6日上午,介入血管外科陈述副主任医师和毕远航医师,在西交大一附院血管外科刘建林教授的指导下,为患者实施右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成功剥离导致颈动脉狭窄的内膜所有斑块。手术历时90分钟,术后患者状况立即转好,可谓立竿见影。张女士家人的喜悦可想而知。同样喜悦的是手术台旁的医生们。
此后,介入血管外科总结经验,继续钻研,很快就能独立操作此项手术,并已做了多例。
作为全市唯一的介入血管专科,该科在做好院内救治工作的同时,还建有“宝鸡介入血管疾病诊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