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1.围手术期LDVT的早期预防
表1LDVT危险因素评估分层及预防措施
对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的病人,术前5天暂停使用;在止血满意和没有活动性出血的前提下,术后12~24h恢复维生素K拮抗剂的使用。对曾行心脏机械瓣置入、既往有静脉血栓病史或房颤而行抗凝治疗的围手术期病人,应满足:(1)行人工双叶机械瓣植入,不伴房颤,无中风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年龄>75岁)。或(2)末次深静脉血栓(DVT)、PE发生于12个月以前,且没有血栓形成倾向或患有癌症。或(3)房颤病人的CHADS2评分为0~2,且没有中风或TIA病史时,视为LDVT低危病人,不推荐过渡性抗凝。对LDVT高危病人,应当使用过渡性抗凝。对LDVT中危病人,则根据其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风险综合考虑是否行过渡性抗凝治疗。
具有较高的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且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术前应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具有较低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因素,且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术前7~10天停止服用阿司匹林;冠脉搭桥术后,同时使用阿司匹林和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的病人在术前5天停止服用除阿司匹林以外的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中,应综合考虑病人出血的危险性,针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适当的术后止血,以确定恢复LMWH或普通肝素抗凝的时间,应避免对所有术后病人在同一时间恢复抗凝治疗。
2.围手术期LDVT的早期诊断
表2Wells评分系统(分)
注:根据Wells评分行LDVT危险分层。低风险:≤0分;中等风险:1~2分;高度风险:≥3分,Wells评分低、中、高病人发生LDVT的可能性分别为5%、17%和53%
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浓度升高提示血栓形成。但D-二聚体特异性较差,妊娠、感染及肿瘤病人也会升高,所以D-二聚体阳性并不能确诊LDVT;对Wells评分高的病人不能仅依据D-二聚体阴性排除DVT的诊断。
3.围手术期LDVT的早期治疔
抗凝治疗是LDVT最基本的治疗手段,其作用在于防止血栓继续蔓延或形成新的血栓,给侧支循环的开放、缓解症状争取条件。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普通肝素通过与AT-m结合,催化灭活Ⅱa、Ⅹa、Ⅸa和Ⅻa等凝血因子发挥抗凝作用。常规静脉使用,先以~U或按80U/kg的负荷剂量静脉推注,继以18U/(kg·h)的剂量进行维持。应注意维持血液中稳定和足够的肝素浓度,最初24h每4~6h测定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根据APTT调整用量,使其在正常对照1.5~2.5倍范围内。达稳定水平后,改为每天测定APTT1次。体内AT-m缺乏会造成肝素抗凝作用失效。因此,在使用肝素抗凝时如有条件应监测AT-m水平和抗因子Ⅹa活性。
LMWH与普通肝素相比,抗因子Xa活性更强,具有较好的抗血栓效果,无需实验室监测。不同低分子肝素的剂量不同,应根据体重给药(1U/kg或1mg/kg),一般1.5mg/kg每日皮下注射1次,或1.0mg/kg每日皮下注射2次,且对于过度肥胖、极度消瘦及孕妇宜监测血中抗因子Ⅹa活性。
华法林为经典口服抗凝药物,应用华法林最初的4~5天需要与肝素重叠使用,一般情况下首次剂量5mg,以后每日剂量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当连续两天测定的INR达到2.5(2.0~3.0),或PT延长至1.5~2.5倍时,即可停用肝素,单独口服华法林治疗。发生LDVT后口服华法林抗凝的疗程至少为3~6个月,并注意华法林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及含维生素K食物的摄入,定期检査INR。
应用抗凝药物治疗LDVT应正确掌握其禁忌证,以下情况应慎用或禁用: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或恶病质的病人;溃疡病出血或肺部疾病咯血病人;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妊娠初3个月或最后3周,产后及哺乳期慎用。溶栓治疗: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链激酶和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使45%的血栓明显或完全溶解,而抗凝治疗仅达到4%。溶栓可最大程度地维护瓣膜的正常功能。但溶栓一般不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治疗,其原因有三:一是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滞后,溶栓药物对机化的血栓无效;二是溶栓药物的出血风险很大,尤其是高龄病人可能发生致命性脑溢血;三是大量对比研究表明溶栓的治疗效果并不优于抗凝治疗。介人治疗:
相对于全身溶栓,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送到血栓局部行介人溶栓可达到更理想的效果(特别是髂股静脉的血栓)。部分围手术期LDVT病人需要行介人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可以有效降低PE的发生率。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的主要指征:(1)已发生肺栓塞;(2)血栓蔓延到下腔静脉;(3)在规范抗凝的情况下仍发生栓塞;(4)有出血现象不能使用抗凝剂者;(5)病人处于脑血管意外或重大外科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可能导致致命性出血者;(6)髂静脉内存在漂浮血栓者。由于放置永久型滤器须抗凝治疗,因此对无LDVT复发倾向的病人,放置临时性滤器更为合适。
手术治疗:
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时,血栓与血管壁尚无明显粘连,取栓较为容易,且对血管壁内皮细胞损伤小。但此时手术取栓并不优于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药物治疗方法,因此并非首选治疗方法。但对未超过48h的“股青肿”病人,宜尽早手术取栓。参考文献(略)(来源:全文发表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32(11):-.作者单位:医院ICU)来源:外科创新论坛扫描